探索非遗 | 乡土气息的时代旋律——唢呐

时间:2024-04-22     来源:永利yl6776     阅读0

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,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,承载着数代人的智慧与情感。这些技艺、表演、民俗等文化形式,既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窗口,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石。为传承丰富的文化瑰宝,永利yl6776以“探索非遗,传承非遗”为题,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底蕴。接下来让我们聆听他们与非遗的故事。

微信图片_20240508213118

名称:唢呐

俗称:喇叭

遗产类别:民间音乐

批准时间:2006年

非遗级别:国家级

遗产编号:Ⅱ-37

唢呐,又称喇叭、锁呐、唆哪等,是一种源自古代波斯地区的吹管乐器,大约在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的新疆地区,随后逐渐流传至全国各地,成为中国汉族及其他众多民族广泛使用的传统民间乐器之一。该乐器以其声音洪亮、穿透力强而著称,音域宽广,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色彩。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,唢呐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其演奏风格多样,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,又有南方的婉转细腻,广泛应用于民间婚丧嫁娶、节庆仪式、戏曲伴奏、舞蹈配乐等各种场合。尤其在豫剧、秦腔、河北梆子等多种地方戏剧以及众多民间音乐中占据重要位置。

微信图片_20240508213133

在我小时候,村里的老艺人李爷爷就是远近闻名的唢呐高手。他手中的唢呐不仅能唤醒沉睡的山村,还能讲述悲欢离合的故事。每年的庙会和红白喜事,那激昂或哀婉的唢呐声总能牵动人们的心弦。记得有一次,李爷爷受邀参加“非遗”项目的展示,他以一首《百鸟朝凤》震撼全场,那千变万化的音符仿佛赋予了唢呐生命。不久后,唢呐艺术正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李爷爷感慨万分:“这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可得一代代传下去。”从此,他更坚定了传授唢呐技艺的决心,用这根承载千年文化的竹管,唤醒更多年轻人对本土音乐的热爱与传承。
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101班

王巍凯             
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