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海探索之旅 | 《中国历史精神》-中国历史上的国防

时间:2024-08-28     来源:永利yl6776     阅读0

《中国历史精神》

中国历史上的国防

图片

中国民族是一个和平的民族,中国文化也可说是一种和平的文化。但从历史上看,中国民族也极有战斗精神,中国民族和其文化之和平,是一种“强性的和平”,它赋有很坚强很优越的战斗精神。

——《中国历史精神》

内容简介:

中国历史上的国防有其独特之处。在兵制建设方面,历代有不同的发展和变革。例如,夏朝时王已控制军事大权,并有对参战人员编组和奖惩的规定;商和西周时期,王是最高军事统帅;春秋时期,各诸侯国实行兵制变革,废除了一些限制,车兵地位下降,步兵地位上升,出现郡县征兵制;战国时期,加速了军制变革,出现了一系列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军事制度;自秦统一中国到清末,历代封建王朝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础上,加强帝王军权,区分中央军、地方军和边防军等,兵种也有所变化,明朝还出现了专门装备火器的部队。

在国防工程建设方面,边防、海防建设是重要内容。如著名的万里长城,是中国古代构筑的以长城城墙为主体,与其他工程设施相结合的连续线式防御工程体系,在历史上的战争中发挥过重要防御作用。而中国古代的海防建设从明代开始,为防倭寇修建了防御工程体系。

作者强调,一个好的制度需要良好的精神来维持,若精神衰落,再好的制度也可能崩溃。中国历史上的国防状况与各朝代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方面密切相关。当统治阶级上升、政治清明、经济发展、军事强大、民族团结、国家统一时,国防就强盛;反之,当统治阶级走下坡路、政治腐败、经济凋敝、军事孱弱、民族分裂、国内混乱时,国防就会削弱甚至崩溃。

作者简介:

图片

钱穆,(1895年7月—1990年8月),字宾四,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、教育家,与吕思勉、陈垣、陈寅恪并称为“史学四大家”。钱穆先生被誉为“史学四大家”之一,著作颇丰,专著多达80余种。《中国历史精神》是钱穆先生于1951年在台北的一系列讲演而成,距今已70年。现在看来他当时的很多判断都站在了认知的制高点上。尤其是对中国的前途、中华民族的前途的信心,对当下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。

经典语录:

1.孔子谓:“不教民而战,是为弃之。”这是政治问题,不是民族问题。

2.中国军人不但富于“攻击性”,同时也极富于“防御性”。

3.试问在如此困难的国防情势之下,还能保留其民族文化绵延至今二千多年,若使没有一种内在的极坚强的战斗精神,如何可能?!

4.西周的封建,把华夏农业文化深入散布到戎狄游牧文化的广辽大陆,而逐渐使此广辽大陆普遍“华夏化”,这是武装与经济紧密配合的成绩。

章节感悟:

阅读《中国历史精神》中关于中国国防的部分,我深受震撼。钱穆先生以其深邃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,剖析了中国历史上国防的演变。从古代的兵制变革到国防工程的建设,无一不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。国防的强弱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与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。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往往伴随着强大的国防力量,而国防的衰败也常常预示着国家的危机。

书中提到的历代兵制的变革,让我看到了社会发展对军事制度的影响。从早期的王掌握军事大权,到后来的各种征兵制度的出现,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统治需求的变化。这使我明白,制度的制定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,否则就会成为束缚国家进步的枷锁。

同时,钱穆先生也强调了国防与经济的关系。经济的繁荣是国防强大的基础,只有国家富足,才能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军事建设中。这让我联想到当今世界,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经济,提升综合国力,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利益。

回顾历史,我们可以汲取教训;展望未来,我们应当以史为鉴。在当今时代,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防建设,不仅要有先进的武器装备,更要有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和全民的国防意识。同时,要注重经济的持续发展,推动科技创新,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支撑。

软件工程2101班

闪嘉华    

Baidu
sogou